RISC-V 校园行|北理珠站圆满落幕,技术大咖领航助学子叩开开源大门

2025年10月24日,“RISC-V 校园行” 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(珠海)顺利举行。本次活动聚焦 RISC-V 开源生态发展与技术实践,汇聚了RISC-V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该校师生共同参与。双方围绕 RISC-V 技术前沿、学习路径及产业应用展开深度交流,共同感受开源技术的魅力。

PLCT实验室社区运营经理、openGauss RISC-V SIG 社区运营杨延玲率先带来《从 0 到 1 认识 RISC-V,发展概述与生态进展》分享。她系统梳理了 RISC-V 从学术起源到全球产业热点的发展历程,深入解读其开放性、模块化设计、简洁高效等核心优势,并通过芯片厂商布局、开发者社区活跃度等数据,展现全球 RISC-V 产业及社区生态的蓬勃态势。针对高校学生群体,她还提供了 RISC-V 入门路径,从基础学习资料推荐到社区贡献参与方式,助力初学者快速融入生态,实现从 “了解” 到 “创造” 的转变。

pic29.jpg

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开源之夏运营负责人李梦,以《开源之夏——高校学生参与开源实践最佳平台》为题展开分享。她介绍,“开源之夏”OSPP始于2020年,是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发起的 “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” (2019年发起)的重要组成部分,多年来持续链接高校学生与开源项目。她还详细讲解了活动的参与流程和收益: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,完成与实际工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开源项目实践,学习开源协作方式,提升技术能力,积累项目经验,为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助力。

pic30.jpg

开源软件工程师刘阳带来《Box64:打破架构壁垒——在 RISC-V 上高效运行 x86 软件》技术分享。他以 Box64 RISC-V 项目为案例,用通俗语言解释 “二进制翻译” 技术概念,让非技术背景师生也能理解核心原理;从底层实现机制入手,剖析 x86 指令向 RISC-V 指令的转换逻辑,以及动态编译、缓存策略等关键优化方法;同时客观分析当前二进制翻译面临的性能损耗、复杂指令兼容等挑战,传递 “直面问题、持续优化” 的工程师思维,为学生提供技术攻坚的思路参考。

pic31.jpg

PLCT实验室编译器开发工程师廖仕华聚焦《快速入门 GCC 开发》,为师生搭建编译器学习的 “实操桥梁”。他先概述 GCC 的组成结构,从前端词法分析、语法分析,到中间代码生成与优化,再到后端目标代码输出,清晰展示编译器各阶段对源代码的处理过程;随后结合实例演示 GCC 调试方法,涵盖常用工具使用、问题定位技巧等实用内容,将抽象的 “编译器开发” 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步骤。

pic32.jpg

PLCT实验室社区运营经理、玄铁RV学院 PLCT项目经理聂雨婷,以《从入门到开发,玄铁 RV 学院同高校师生共探 RISC-V》为题,带领与会者深入了解了玄铁携手PLCT实验室共同推出的玄铁2025系列课程,覆盖指令集架构、芯片设计、软件开发等核心方向,无论是零基础初学者,还是想提升技能的进阶者,都能找到适配的学习路径。此外还详细说明了课程的参与方式、讲师团队配置及学员可获资源,为学生系统化学习 RISC-V 提供 “快车道”。

pic33.jpg

操作系统工程师许一凡分享《RevyOS——一个面向玄铁生态优化的 Linux 发行版》。他介绍,RevyOS 是由RevyOS 小队支持开发的一款针对玄铁生态芯片定制的 Debian 优化发行版,核心目标是在玄铁硬件生态上提供最优软件支持。许一凡从系统架构、性能优化方向、实际应用场景三个维度,展示 RevyOS 的技术特点:如针对玄铁硬件特性的兼容性适配、运行效率提升方案等,让师生直观了解 RISC-V 操作系统生态的 “定制化” 创新成果。

pic34.jpg

RevyOS 图形工程师蒲镜羽带来《RISC-V 世界线中神奇的图形栈分享》,将目光投向 RISC-V 前沿应用领域。他聚焦 RISC-V 平台集成式 GPU 适配现状,分析驱动开发、性能适配、兼容性保障等核心难点;同时展望开源图形栈的未来发展方向,包括社区协作模式创新、技术突破路径等,让师生意识到 RISC-V 不仅在底层架构、操作系统领域有所突破,在图形视觉、用户体验相关技术上也有广阔探索空间,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。

pic35.jpg

本次 RISC-V 校园行北京理工大学(珠海)站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师生带来前沿技术分享,更搭建了 “产业专家-高校学子” 的交流桥梁。从理论科普到技术实操,从生态建设到学习规划,每一场演讲都为学生打开了解 RISC-V 的窗口,也为 RISC-V 生态注入青春活力。未来,期待更多高校学子加入 RISC-V 探索队伍,在开源生态中成长,在技术创新中突破。

pic36.jpg